江蘇省的簡稱“蘇”的繁體字很形象的詮釋了江蘇的含義,繁體“蘇”由草、水、魚、禾四字組成,象征著江蘇自古就是魚米之鄉。但是蘇南、蘇北氣候,水土卻有所不同,蘇北的老家雖然是每年種植一季麥子一季稻子,卻一直是以“面食”為主的,雖然我現在的生活完全以米為生,然而對于面食的熱愛卻是來自骨子里的。
家鄉人酷愛吃餅,面做成的不同的餅類多達幾十種,如果將玉米粉,山芋粉加入面食的行列,那么面餅的做法、種類就更多了。
大街上隨處可見的人們常吃的有煎餅、包子、饅頭、厚餅、長方形的薄餅(家鄉話讀做“chao pai”潮牌)、卷餅,煎餅是家鄉面食之最,農村人一天不吃煎餅就感覺這一天沒有吃飽飯。煎餅種類繁多,全麥面做的酥脆,面粉做的有嚼勁,山芋粉、玉米粉做的顏色鮮艷噴香,面粉中摻入米粉做的夾有絲絲甜味。煎餅雖然好吃,卻不好做,目前已經有機器制造煎餅的方法了,但機制煎餅味道卻不如手工。傳統的手工制煎餅的過程非常復雜,包括磨面糊、架鏊子、攤制、折疊、存放,所以手工制煎餅往往是一次大量制作,然后長期存放食用。煎餅可涼吃也可熱吃,存放的煎餅包上炒好的小菜配上一碗清粥就能算作一頓飯了,剛從鏊子上揭下來的煎餅又香又脆,吃起來津津有味。涼了的煎餅也可用火烤著吃,尤其玉米煎餅越烤越香,無論干的、軟的,放在火上稍微一烘,又香又脆。當然吃煎餅必須細嚼慢咽,粗嚼快咽不但食而無味而且容易噎著。外地人由于食法不對,拿起就嚼,往往是嘶咬費力、嚼到兩腮齒骨痛,索然無味,不若本地人無它不歡。
還有一些餅是無法買到的餅,只有自家人才能享有的口福,比如鍋貼,鍋圍,土豆餅,蘿卜絲餅,芋粉餅,煎餃,韭菜盒子,糖夾子等等,小時候最喜歡吃的當屬鍋圍了,當時都是柴火燒飯煮菜,吃鍋圍前和面,將面糊沿著鍋邊貼好,然后炒菜,當菜煮好后,鍋圍也熟了,表皮金黃香脆,鍋圍下方沾有菜汁軟糯可口,還有韭菜盒子,用韭菜配雞蛋皮;韭菜配螺絲肉;韭菜配豆腐皮;韭菜配蝦米做成餡料,和好的面用小搟面杖搟成圓形,放入餡料包好,放平底鍋里小火炕熟,表皮酥脆內里鮮香,想想已是垂涎欲滴。
還有一些節日面點,這當中最為有名的便是中秋的月餅,過年的餃子,以及家鄉獨有的車輪餅。車輪餅作為宿遷特產有一段頗為著名的歷史,傳聞泗陽縣洋河鎮出了一個姓羅的御史,很受乾隆的寵信。乾隆南巡之前,曾對羅說要從洋河經過并要到羅家看看,羅受寵若驚,急忙從寧波請來工匠,建起大花園。當時正是歷八月中旬,向乾隆獻一盤月餅自然可以,但如果獻一盤類似月餅的其它食品,乾隆定會高興,于是羅御史請當地一名廚娘,仿照月餅做出一種形、色、味俱佳而又有祝福寓意的食品。該食品形似車輪,又因乾隆南巡,靠的是車、船,故乾隆親提“車輪餅”。買來的車輪餅須放油炸熟,鍋上火放油,放入車輪餅,移小火加熱,炸至起酥,到色呈金黃浮在油上即可,趁熱食用,酥層清晰,色澤金黃,香而不膩。
今年中秋,在家用電餅鐺做了些南瓜餅,土豆餅,鍋貼,分給親朋食用,看到他們吃的開心,自己心里也幸福滿溢。
|